灵芝文化,源远流长
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 创造出内容丰富的具有中国特有的医药文化。古代医家对 灵芝推崇备至,在古籍中曾经拥有对灵芝的丰富的论述。 随着岁月的流逝,大量有关灵芝的著作已经失传。我们只能 从尚存的文献中,窥见其一斑。如《汉书•艺文志》载有 《黄帝杂子芝菌》18卷,据传此书是一部介绍“服饵芝 菌之法”的专著;《通志• 艺文略》“道家服饵类”著有 《太上灵宝芝品»1卷;《隋书•经籍志》亦载有《灵秀 本草图》6卷,《泛草图》1卷,《种神芝》 1卷。《本草纲目》中也引用了 《五芝经》、《采芝图》等已亡佚的 著作。尽管受时代的限制,这些著述中对灵芝的描述不乏 迷信色彩,如认为服食灵芝可使人“延年不终,与真人同 (寿)”。但必须指出,早在远古时代,人们对灵芝已有了 朴素的认识,这是难能可贵的。
尽管文献浩瀚,但却很难考究古人认识灵芝的确切年 代。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没有哪一种药物被推崇 到如此显赫的地位。灵芝作为一种真菌类生物,被尊称为 “瑞物”,奉为吉祥的象征,并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人们 生活的各个角落,涉及到中国古代史学、考古学、文学作 品、语言文字学、民族学、民俗学、建筑装饰、绘画艺 术、美学、营养学、生物化学、中医药学、哲学、社会 学、宗教信仰、吉祥物、区系地理学等。直到今天,我们 还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的痕迹。这确是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世 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灵芝文化的形成具有传奇色彩。大约萌生于史前,经 奴隶社会而发展,充实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,鼎盛于 唐、宋、元、明时期。由于较多地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 响,到了清代,灵芝的神圣地位有所下降,然而灵芝的圣 名却深入民众,并从美学、艺术、建筑装饰等多个角度被 广泛应用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。
我们的祖先把灵芝菌盖表面的许多环形轮纹,称作 “瑞征”或“庆云”,视其为吉祥如意的象征。
《汉帝•武帝纪》有“宮中生灵芝,为天下泰平之吉 兆”的推写。这段话中隐藏的故事是这样的。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代,当时宫廷年久失修,栋梁腐朽,滋生灵芝, 大臣们怕皇上怪罪下来,就称颂说:“因皇上功德无量, 感动天地,使灵芝降生宫廷。此乃国泰民安的象征。”汉 武帝大喜,便下旨每年进贡灵芝。以后黎民百姓向朝廷进 贡灵芝几乎成了规矩,灵芝成了神圣、高尚、风调雨顺、 举国吉祥的象征。历代皇帝以其作为帝王德政和伦理道德 的标志,认为“王者有德行者,则芝草生”。人们对灵芝 的这种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帝王权力的法宝,如元朝 曾将灵芝图腾装饰在玉饰、地毯、家具、书画,甚至元朝 王都大都(今日的北京)的王宫建筑物正面之上,以示宫廷 有灵芝,则皇帝万岁、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、永持朝政。
史实已说明,在中国历史上,灵芝代表权利至上、庄 重、尊严、神圣、高尚,是最有影响的吉祥物。黎民百姓 每年都要穷搜苦找向朝廷进贡灵芝,交纳数量之大令人惊 奇。元代永乐宫巨幅壁画《朝元图》中真实地记载了当朝 大臣、宫女进贡灵芝的壮观场面。古书中还记载,宋真宗 (1008年)诏令全国进贡芝草,王钦进8193本,又从泰山 采芝草3800本送到京城。丁谓向宋真宗进献芝草9500 本,运芝队伍络绎不绝。要搜集如此多的野生灵芝,即使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是极不容易的。
灵芝的形态古朴典雅,具有曲线美,有一种自然优美 的旋律。郭沫若在《题灵芝草》中写道;“茎髙四十九公 分,枝茎处处有斑纹。根部如髹光夺目,乳白青绿间紫 金。”正因为灵芝形状奇特,光泽夺目,加之生长环境特 殊,采集不易,使人感到神秘,更显得珍贵。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所关注。在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的纹饰图案、神像 壁画、藏族唐卡画、民闻日用餐具、器皿图案等,多用灵 芝、如意图形,灵芝图形应用于古刹寺庙、亭宇楼阁、栋 梁画柱、房沿屋脊,体现祥瑞之意,起到装饰美化的作 用,反映了中国建筑装饰之特有风格。除了被作为绘画的 对象外,还被加工成工艺品,如由灵芝演化而来 的“如意”可作为珍贵的陈设品,或作为官宦名门定亲之 信物。灵芝盆景艺术更是灵艺工艺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, 这些盆景纳万象于案前,或似枯树古藤,虬枝攀结;或似 高山飞瀑,气势镑礴;或似飞禽走兽,栩栩如生。
灵芝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。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、民间传说、诗词、戏曲中,这种影 响随处可见,几乎凡言仙药,必言灵芝。最脍炙人口的莫 过于《白蛇传》。语言文字学也受其影响,灵芝从神话中 的“瑶姬”化为“芝草”,又经过演化而出现了“六芝”,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,早期文献中,凡有所见,皆言“芝”、“瑞草”、“神芝”同,而不言“灵芝”。“仙草”、“瑞草”、“长生 不老草”等名称的由来,“木而”、“芝”_文字形成、演化 及其含义也随着古人对灵芝认识的深人而不断完善的。
我国灵芝文化的发展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最大。道教信 奉灵芝,尤其在汉魏晋时期,服食灵芝求延年益寿成了当 时的时尚,一些道教人物极力推崇灵芝的药用价值,并著 书立说宣传其药效,据说仅出自魏晋道教人物之手的芝草 类专著估计达百种以上,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。 书中多称灵芝为“上药”,有“补中、益气、增智慧、好颜色”,“久食长生、扶正固本”等功效。然而也有不少 夸大灵芝作用的描写,甚至含有封建迷信的色彩。灵芝在 道家服食的“仙药”中每每出现,如认为“食之成仙”, 灵芝是精气的化身等。这些不切合实际的神话,也强化了 人们对灵芝的崇拜。
葛洪等道教代表人物对灵芝进行了生物学上的分类, 促进了古代生物分类学的发展。中国人最早将灵芝分为石 芝、肉芝、木芝、菌芝和草芝等五芝。认为五芝又“各有 百许种也”,又将菌芝根据表面颜色分为青芝、赤芝、黄 芝、白芝、黑芝、紫芝六芝,这是原始的分类学。许多古 籍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,通过绘制灵芝形态图以区别不同 的“芝草”。如《抱朴子•内篇》“仙药篇”收载芝草达 百种,并绘有图谱,《太上灵宝芝品》的序言中也指出: “芝英形万端,实难辨别,故画图记,著状帖传,请据寻 求”。该书收载芝草103种,绘有图谱。宋代陈仁玉的 《菌谱》亦绘有灵芝图谱。
中国灵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 响。被视为吉样如意、神圣之物的灵芝所示的意境,很符 合佛教对人们追求未来、期盼来世幸福美好的心愿。将灵 芝、如意融入佛教中,很容易被佛教徒所接受。佛教自唐 朝由印度传入中国后,古人按照当时的心愿,让佛神手持 灵芝、如意。而今在全国许多古刹寺庙、古建筑、亭台楼 阁、古典服饰、传统生活用具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上、都 能发现有关灵芝和“如意”的形象•这无疑促进了佛教的 传播,也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。
这种灵芝信仰,不仅仅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根深蒂固, 还伴随佛教传到日本、朝鲜半岛及东南亚诸国,后来又经 西方旅行家、传教士等,将灵芝有关的文化、文物传至西 欧和美洲,在1979年英国出版的《蘑菇百科全书》中, 以巨幅版面刊载了选自葛洪《抱朴子》中的一幅图画,画 中是一位腰间佩带灵芝瑞草的艺人形象。在日本、韩国, 灵芝有幸茸、福草、神芝、玉草、吉祥草、万年茸、幸福 菇、仙草、不死草等名称;在日本民间,晒干的灵芝会被 作为辟邪物挂在家中或大门入口处。结婚时,日本妇女将 灵芝视为吉祥物带入家中,以免任何鬼邪接近新婚夫妻。 现在尚不能肯定中国的灵芝文化何时或由何人传入日本和 韩国,但可以确定的是,灵芝在日本、韩国有很大影响, 我们今天在日本、韩国都可以发现灵芝文化与佛教相联系的文物或古典建筑。
在灵芝文化的历史长河中,也曾和起源于西欧的基督 教相影响或相结合。在香港中大崇基学院教堂有一幅刺绣 精致的圣经挂图,其中也绣了两枚形态逼真的灵芝,可能 认为信奉基督教的人只有融会了灵芝、如意,才会达到完 美、理想的精神境界。可见,灵芝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 祥瑞之物,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。
古代把灵芝类生物视为吉祥物,局限于当时的时代限 制,与当时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有关,同时与宗教信仰和皇权政治也是分不开的。在古老的灵芝文化中,也曾出现过 “黑芝贼”、“白芝丧”等令人厌恶的邪说。如有古书记 载:“屋柱无故生芝者:白主丧,赤主血,黑主贼,黄主喜,形如人面者亡财,如牛马者远役,如龟蛇者蚕耗。”
今天,人们已不再盲目崇拜灵芝,也不再迷信灵芝, 科学工作者更是实事求是地探求灵芝的奥妙。随着对灵芝 作用的不断研究,近数十年来,灵芝在医药、保健、种类 资源等方面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,一些灵芝制剂 早已用于临床。灵芝作为保健品应用则更为普遍,市场不 断扩大,新的产品不断涌现。灵芝热潮,再掀风暴,灵芝 文化,在新时代也体现出新价值。